top of page
shutterstock_1531751045.jpg

四時 - 節氣宜忌

AdobeStock_362451357.jpeg

農曆三月初

穀雨

穀雨節氣到來,代表春天不穩定的寒氣將結束,天候溫和、氣溫升高,並加上雨水的滋潤,是穀類蓬勃生長的好時期。此時節空氣中的濕氣會日趨明顯,因此需注意體內濕氣累積、呼吸道及皮膚等狀況。

 

穀雨為二十四節氣之一,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。穀雨節氣,在古時有「雨生百穀」之說,因為此時的天氣特徵為氣溫上升、雨水也明顯開始增多,有利於穀物的生長發育。俗諺云:「清明穀雨,寒死虎母。」指春季天氣變化大,清明穀雨兩個節氣期間,雖然氣溫逐漸回暖,但還是常伴有寒流過境,讓人冷得直發抖。

vitamin-a-feature.jpeg
AdobeStock_98008324.jpeg

農曆十月十八

守護頸椎

有人會問:「小雪節氣(下稱小雪)會下雪嗎?」
小雪期間不一定會下雪,而是指陽氣被封藏起來的意思。它意味着冬天正式來臨,寒冷天氣令身體開始啟動禦寒模式。

小雪

冬眠有助閉藏 

在冬天,人體的陽氣隨着天氣轉化而潛藏於內,原因是內臟需要保暖過冬,所以在小雪期間的調理應對應大自然閉藏的規律,須讓腎水充盈,以穩固根基。(上一篇有關立冬養生的資訊提及冬天更需有充分睡眠以滋養腎臟。)

情緒宜穩

在身心調養上力求其靜,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,避免煩惱,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,以達到身心健康精力充沛狀態。

守護頸椎

中醫認為人體的頭頸部最容易受寒邪侵襲,平日陰寒之氣會很容易侵襲人體,損耗陽氣之餘,還有可能引發傷風感冒和頸椎病等。
小雪按經絡循行角度對應頸椎第二節,從神經角度第二節頸椎神經分 布對應五官(眼睛、口、鼻和耳朵)與身體的五臟息息相關。眼睛經常 乾澀,可能代表肝功能減弱,耳鳴則可能代表腎功能衰退,咳嗽是肺功能出現問題,建議大家曬太陽(尤其背部膀胱經位置)吸收日光之陽氣,暖洋洋之餘能夠令頸椎得以守護。

頸椎禦寒方法:

  1. 用暖包貼在大椎穴位置

  2. 將右手4指並攏緊貼大椎穴,適當用力反覆推擦1分鐘,至局部發熱。
    每天早上和黃昏前各做20次。

 

功效:疏風散寒,調理肺氣。

取穴方法:第七頸椎頸棘突下凹陷處。

亦可使用簡易取穴法:頭向下望時,頸椎隆起最高位置。

AdobeStock_360645261.jpeg

李凱敏中醫師
二零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

AdobeStock_331926779.jpeg

農曆四月初五

多一點酸夾一點苦 注意養心

立夏

「立夏」的「立」為開始的意思,立夏到來,標誌著夏天開始,萬物進入一個長育的狀態,意思指春天發芽的植物已長得非常茂盛。在充滿生命力的立夏,我們要特別注意養心。

少冷飲,避免陽氣損耗

夏季天氣炎熱,很多人因受不了酷暑,貪涼飲冷而使陽氣耗損。香港人常吃寒涼食物如雪糕、甜品、椰子水、凍果汁等,吃得太晚太多都會導致陽氣受阻,甚至損耗。介時就會出現感冒、腹痛、嘔逆、手腳冰涼、月經後期和經痛等症狀。此外,要避免長期處於潮濕陰涼的地方,因為濕熱交雜,輕則腹瀉, 重則更易見關節疼痛重著。

早上多爭取曬太陽

夏季的早上9~10點之間,陽光最為溫和,上班族更適宜在提早上班10分鐘到公園走走,或選擇有陽光的路徑上班,既不會曬傷皮膚,也使人身心舒泰。


此時空氣的含氧量較高,原因是綠色植物較易進行光合作用。在走路時注意做自然而深長的呼吸可令人精神加倍,有利面對一天的工作。
 
多一點酸夾一點苦,補助肝氣又養心
立夏雖然未到炎暑,但我們會感受到雷雨增多,溫度顯著比春天上升,所以肝氣變弱,心氣增強,這時候的飲食應該增酸減苦,補腎助肝。食物例如:番茄、檸檬、草莓、葡萄、山楂、菠蘿之類,有以上性質酸性收斂肝氣感到舒適之效。同事要注意食用帶苦的食物,例如苦瓜、檸檬皮、生菜、絲瓜、芹菜和孜然粉調味、苦能瀉火,可減少肝火上升。
 
除此之外,夏季高溫使人容易變得焦躁易怒、免疫功能會因此下降,容易出現因情緒而導致的心律失常、血壓升高等情況,所以夏季保持心境清爽有同等重要。

立夏養生小錦囊

按揉巨闕養心安神:

取穴:第七頸椎頸棘突下凹陷處。

做法:用中指指腹對巨闕穴進行按揉,每日早晚各一次2~3分鐘。

功效:經常對此穴進行按摩,能夠調節心臟功能,養心安神。

WhatsApp Image 2022-05-08 at 3.34.15 PM.jpeg

李凱敏中醫師
二零二二年五月七日

AdobeStock_127827829.jpeg

農曆三月廿日

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,綠油油的春天就快過去了,火熱的
夏天就要來臨。

穀雨

穀雨有「雨生百穀」的意思,雨水充足滋潤和灌溉農作物,是莊稼生長的最佳時節,濕氣較重,亦最易令脾胃受傷。

 

寒暑變更依從陰陽轉化的規律。穀雨最大的特點是降雨量增多,氣溫升高同時濕氣也會加重,此乃陰陽並長。身體受濕邪影響,黃帝內經提到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「脾」是人體營養的運送樞紐也是祛濕的重要器官,如何令脾臟功能增強,濕邪才不易侵入人體?

 

從西方醫學角度,「脾」相對身體的淋巴和免疫系統。中醫說「四季脾旺不受邪」,以白話來說就是如果「脾」正常運作,人體生病機會便減少,尤其轉天氣就不怕易生病了。健脾那麼重要,讓我介紹一些健脾祛濕的錦囊吧。

健脾祛濕錦囊:

1.飲食養胃

飲食方面需要著重,欲祛濕健脾可適量進食恣實、蓮子、番薯、淮山、牛肚和米飯。脾胃養生要訣清茶淡飯,所謂少食多滋味,多食易傷脾胃。三餐最好定時定量。早上起床喝溫水,餐後可飲適量普洱茶。

2.以動助脾

建立良好生活規律,早起早睡,習慣於飯後走百步,飽食勿即躺臥,有空學耍太極拳。

3.健脾暖胃茶

功效:健脾暖胃,暖胃健脾又活血

材料:生薑2片、紅糖少許、約250ml滾水浸泡2-3分鐘

早餐後服用一杯

此外多喝此生茶更可讓嘴唇鮮紅飽滿,要輕鬆美容的女士萬勿錯過!

11111.jpg

李凱敏中醫師
二零二二年四月二十二日

AdobeStock_269607035.jpeg

三月初五

升清氣 排濁氣

清明,是節氣,也是節日。清明是氣溫升高和雨量增多的節氣。

清明

「清」有天空潔淨明朗的意思,抬頭望天,天空展現一片湛藍,真的令人心曠神怡。
「明」的意思是指大地上的山川、土壤、草木等,孕育生命呈現一片明朗。 清明時候天滋養著地,地長養萬物,慢慢生長,大地漸暖,清氣上升,濁陰下降。

什麼是清氣,什麼是濁氣?

清氣就是陽氣最佳狀態,清氣能啟動人體的氣機運動。清陽精華之氣,正常生理狀態以上升為正常,把營養能供應到臟腑經絡。濁氣相近於陰氣,在身體表現通常為溫度低並容易帶有很多病毒細菌(類近現代醫學講的代謝物)。濁陰之氣以下降為正常,相對現代醫學裏消化道的廢物,消化後從二便而出。 人體必須清濁共存,清升濁降正是陰陽對立而互動的關係,不能分離。舉簡單的例子,將一湯羹的油倒落水杯裏,開始是混在一起,隨着時間過去,油就浮於水。搖一下杯子水和油又混在一起 ,靜止後又再分開。油跟水的關係好比身體裏的清陽和濁陰,一旦失常便會引起消化不、噁心、嘔吐和腹瀉。《素問•陰陽應像大論》寫道:“清氣在下,則生飧瀉;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”。 清明時間養生,保持陰陽平衡的方法,在於讓脾胃功能升降有序 ,肝的調達疏暢和心情的愉悅。而達致身體清升濁降。

具體方法:

  1. 天早上順時針推腹部,每天少量發汗 甚至定時上大號,多喝溫水促進排尿,讓生理時鐘定時完成排毒 。

  2. 肝膽的濁氣借腸胃運行得以宣發。成為噫氣矢氣(屁)。深呼吸後重重舒一口氣,也對健康很有益處。

李凱敏中醫師
二零二二年四月五日

AdobeStock_402664601.jpeg

農曆二月十八

 把握新機遇

「春分」是每年的三月下旬,這時節春光明媚,楊柳青青,大自然生機勃勃。《黃帝內經》有雲:「春三月,此謂發陳。」陳年的種子在春天萌要發新芽了,生命又開始新的循環。

春分

「春分」的「分」意思是平分。到底平分什麼呢?

春分意思春天已經走了一半了,晝夜等長各平分12小時。春分平分了晝夜和寒暑,好比陰陽各分一半也。在陰陽學說提及陰陽是幫助我們分類的工具,有了界限和範圍,人就能有系統地跟著陰陽轉化,而規律生活,適當分配自己的時間表和飲食,使身心健康。有趣的托爾斯泰這位作家曾說做人應如水一般,該說法正好跟中國老子說法相近,水既是動態,可受地球引力驅動變成海嘯,水同時也是陰柔軟弱,水隨著高低障礙向前流去,人便如水,只要隨陰陽有系統地轉化平衡,正如做人不放棄和不過份對抗,以自己心和意向為依歸邁向目標進發,自可上善若水。了解中醫可讓大家認識自己的路向和定位。幫助我們掌握生活的方向和節奏。

今年的春分,乍暖還寒,氣候雖然漸漸回暖,但寒氣並未完全散去。特別在香港,天氣會變得非常潮濕,現在WFH人們,少動和多吃,切記提防濕氣,並勤於養生(*可參考雨水篇)。因春季陽氣升發,人體之陽氣亦隨之而升發,為扶助陽氣,所以春季養生的關鍵就是『氣』。氣在人體有溫煦臟腑、防禦外邪、轉化營養等重要職能。“人之有生,全賴此氣”。氣能循環不息,人則健康無病。把握春分新機遇,練一套養生拳,不亦樂乎。

春分的養生方法:早睡早起,長時間缺乏運動的人請好好利用季節交換的能量,借助天地之力將身體陳積已久的病氣排走,排汗亦可以在春分期間防春困情況。

春分飲食講究 “調其陰陽,不足則補,有余則瀉”。飲食上要清淡,可吃時令菜菠菜、芹菜、韭菜、豆苗、蒜苗等和士多啤梨,養益肝氣。

祝大家一切順利!

李凱敏中醫師
二零二二年三月二十一日

AdobeStock_330661643.jpeg

農曆二月初三

慎防細菌和病毒

「驚蟄」與細菌病毒有什麼關連?

驚蟄正是氣溫回升,春天第一聲春雷驚醒了藏伏於土地下冬眠的動物昆蟲,萬物也自更新,百花齊放欣欣向榮,春耕季節正式來臨。

驚蟄

驚蟄由於天氣轉暖,細菌容易滋生,病毒亦容傳播,如流感、帶狀皰疹、腸胃感染和水痘等等。

 

今年的「驚蟄」大家更離不開病毒,每天檢測看著測試包究竟是「C」- Can go out!或「T」- Tell me why I am the one! 抗病成為生活日常,人人心情也很緊張。

 

中醫認為心臟是君主之官,健康與否除了與病毒保持距離亦跟自己心態怎樣面對疫情有關。中國先哲老子曾說,我們要順應天時,做事和管理也要順序,並發自你的內心,好與壞視乎能否心行如一,最後能否得到屬於自己的結果。

上一篇文章提及「春七十二日,省酸增甘,以養脾氣。」古人的說話到底有沒有跟現代相違背。現代人很多沒有尊重天時,沒有順序安排好自己的身體作息定時,壓力、熬夜、情緒和飲食文化都沒有秩序。這會令到肝火上升,所以在春天的節氣也需要吃點微酸來護肝,現代飲食文化都多甜多味。因此在春天應吃少甜和微酸,此為因時而變也。

老子提倡順天應時管理好自己的身體。內心定下目標、投資更多去令身體健康 ,達致「正氣長存,邪不可干」在這個時代更為重要。 各位在飲食上,可多食用養肝健脾、疏肝降火的食品,例如雪梨、蘿蔔、木耳、銀耳、豆類、秋刀魚、山藥、蓮子、韭菜、士多啤梨等。

 

祝願各位身體健康 百毒不侵。

李凱敏中醫師
二零二二年三月六日

AdobeStock_287789067.jpeg

農曆正月十九日

今天是「雨水」,那為什麼立春後第二個節氣是雨水?正月春回大地,春天屬木,生木者必要有水分滋養,故立春後便是雨水。

雨水

雨水該節氣特色是開始降雨,大自然以小雨滋養每一寸土地的農作物。中醫養生講究順應自然,根據雨水節氣的特點,養生的重點自然是:防寒、除濕和健脾。

防寒

今年雨水期間氣温驟然下降,不要過早脫棉衣,下肢要 尤其保暖,中醫養生諺語 :寒從腳起、濕從下入,必須 注意下肢保暖,以防寒邪、風邪侵襲,下身的褲子和襪子穿厚一點,晚上則要薄而透氣,並根據氣候變化加減衣物。

除濕

體內的”濕”分為兩種:外濕和內濕。

外濕:

雨水過後,氣溫開始回升,濕度逐漸提高,寒和濕是雨水節氣常會出現的病邪,「濕」為六淫之一,如果一個人處於濕氣過重的環境中,例如住所臨海、背山等 ,便容易接觸濕氣。建議多使用吹風筒、多功能抽濕機和暖爐抽走濕氣保持平衡。

內濕:

飲食不節,喜吃寒涼,日子久了,會逐漸損傷體內陽氣,特別是脾陽之氣,濕邪凝聚體內,容易導致皮疹、氣喘、消化不良、水腫和腹瀉等疾病。唐代養生家孫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說:「春七十二日,省酸增甘,以養脾氣。」但筆者建議在春天少吃甜和吃微酸味食物。這是違反古人的說話嗎?筆者會於下一編文章再詳細討論。

養好脾胃是長壽的基礎,祛除體內濕氣,能保持脾胃消化吸收的能力,所以春季飲食應吃少量酸味少量的辣,多吃排濕助消化的食物,特別是四神湯當中的四種食材,溫和地滋補脾腎達到藥食同源的效果。因此四神湯性味溫和,又健脾排濕。適合長者和小朋友,及各種不同體質的人仕飲用。

四神湯(2-3人份量)

芡實1兩、淮山1兩、蓮子 3錢、元肉2錢、豬展 1斤(喜吃湯渣的可選柳梅/西班牙黑毛豬)

做法:

  1. 豬肉汆燙後備用,湯料洗淨後加水浸泡20分鐘。

  2. 一起置於鍋中,加入7碗清水,先用大火煮沸,再轉小火煮至3碗飲用。

 

功效:調理脾胃、補腎氣祛濕

李凱敏中醫師

二O二二年二月十九日

AdobeStock_135410016 (1).jpeg

農曆正月初四

中醫之魅力

新的一年送舊迎新,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。
立春在一年中代表生發向上,意味著生機勃勃,
把已過去的冬天和一年置諸腦後,一切重新出發,細味當下的快樂。

立春

中醫之魅力在於依據不同節氣,在飲食,運動和休息等細節上,順應自然,配合自我體質達到一種平衡狀態。


廿四節氣首個節氣立春的養生原則:
生發陽氣、多欣賞勿壓制和志在人生

陽氣生發

春天的狀態為陰退陽長,意思是陽開始由冬藏向春生開始變奏,春與肝臟相應,肝臟在春天最活躍,利用春天生發之特性應排濁氣,通暢氣血,疏肝理氣。大家可恃機多吃蔬菜、薑、蒜、䓤白、蘿蔔、韮菜和微酸的水果。

多鼓勵少壓制

小孩子在春天生氣勃勃,身心長得最快。如果家長經常責罵和處罰小孩,反而使孩子容易失去認識世界的熱情,並封閉自己,肝氣得不暢,容易變得謹慎、敏感、害怕交流,是固不利於小孩的成長,因此古人有「予而勿奪 賞而勿罰」之說,伸延至現代同樣合用,各位家長試試利用春天好好培養孩子內心的美麗花園吧。

志在人生

人生的志向不一定在於追求精彩和成就,而是知道怎樣去計劃未來和守紀律,對自己身體負責,晚上一覺睡到天光,白天管理好自己情緒,並身體力行,一步步實踐計劃。因為肝臟在春季活躍,按部就班達成目標會更易讓肝氣舒達,氣血正常。

總括來說春天養生原則,吃對和睡好,設定計劃後一步步做好。筆者又建議多吃白蘿蔔,因為春節假期多吃肥甘口味食物,脾胃消化負荷容易生痰或食積。白蘿蔔具消積、化痰功效,還可疏肝理氣。新春期間 ,亦適宜多吃微酸水果,例如葡萄、紅石榴、草莓等等。

qqqqqqqq.jpg

李凱敏中醫師
二零二一年二月三日

AdobeStock_352225142.jpeg

農曆十二月十八

壬寅生髮

大寒到了,冬天即將完結,
快來進補!
大寒後便是春節,作為華人最重視的節日之一,一般家庭都會準備豐富的過年食物應節,開懷歡聚吃喝之餘,不知不覺攝取
過量高脂食物和高熱量食物,若進補不宜,反而容易引起胃腸疾病。

大寒

大寒飲食助生髪 

大寒是冬天的最後一個節氣,主封藏、宜進補。但其後便是立春了。春天則帶有升發的特性(樹苗發芽生長),在大寒至立春期間吃溫補如肉類時,應配合健脾消滯食物,例如淮山、山楂、蓮藕、節瓜、紅豆、咸瘦肉粥、菜心、豆苗和油麥菜等。在飲食達至清補兩兼顧,令腸胃容易吸收進補的食物,腹和背部陽氣儲備充足,腎精鞏固,更易開通生髪之道。

另外為大家介紹以下的養生粥,此方具有健脾祛濕、滋腎生髮的功效,多吃有益,補而不膩。

滋腎生髪養生粥(3-4 位份量):

日本鮮淮山半條、咸瘦肉4両、栗子8粒、眉豆1両、熟地5錢、白米4 両

先以熟地加3碗水煮成1碗後,去渣以汁液加水煮粥

粥呈淡黑色屬正常,可放心食用;

另外傍晚5-7時是腎臟經循行時間 ,若能在該段時間進食效果更佳。

李凱敏中醫師
二零二一年一月二十日

AdobeStock_308579037.jpeg

農曆十二月初三

男女養生不同

小寒是在一年裏既乾又寒的節氣,小寒的養生重點是保暖防寒。

保暖位置男女各有不同。

小寒

男暖背 

在身體屬於「陽中之陽」。尤其男為陽,女為陰,身體背為陽。因此男性背部最需要保暖,男性以氣為本,保持陽氣不外洩,可以令陽氣在身體表面發揮防護作用而不受寒冷影響。因此俗語說的「男暖背」,非常合理而且重要。

女暖腳

寒露節氣提及過腳部是我們第二個心臟,需經常保暖。女性生理特點不同,保暖重點在腹部以下。因為腹屬陰,而女性滋陰相對較重要。

尤其腳底是軀體中離心臟最遠,腳底部湧泉穴有助引血歸源,刺激此穴位有助抵抗衰老。湧泉穴屬腎經的起始點,能夠把精氣運輸到身體的各個部位,具有強身健體以及固本扶正的功效,能夠讓腎精變得更加充足,同時亦減少「寒從腳下起」的現象。

揉揉背 暖暖腎

  1. 揉腎俞穴 和命門穴各5分鐘
    每天早上和晚上各1次

功效:強腰補腎

圖片 1.jpg

艾葉泡

  1. 用生薑和艾葉泡足15 分鐘

  2. 泡足時揉按三陰交和足三里兩穴位。

功效:調經養血,驅寒

圖片 2.jpg

*以上兩種養生方法,男女皆可,詳情歡迎向筆者查詢。

 

李凱敏中醫師
二零二二年一月六日

shutterstock_1871343547.jpg

農曆十一月十八

養心靜養

冬至是一個宜安靜養心的節氣,
要先養善良、寛厚之心、心底寬自無憂。

冬至

醫藉有云:「心為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」,心在身體像一國之君,掌控一個人的身心狀態,心主血,也主人的神志,是生命的主宰。

 

在中醫角度「心」不僅是一顆恆常跳動、一個傳送血液的器官。心主血脉,上輸於腦, 血足則腦髓充盈,故將「腦」納入「心」互相交流,掌握人喜怒哀樂的意欲和情緒。

 

心腦相連,腦部狀態不好也會影響心臟、影響人的神智和氣血運行,例如:生活緊張、壓力大、頻 繁使用電子產品,容易影響情緒和生理時鐘,使 人心神不能安定,慢慢造成氣血循環障礙,相關 的疾病便會產生。中醫認為「百病生於氣」。從日 常保健角度來說,冬至前後特別要多保養我們的心,以下介紹一種養心補腦的方法。

手梳頭

中醫稱頭為諸陽之會,即眾多動脈血管神經聚集的地方。以手梳頭可通暢頭部陽氣,清利頭目,令耳目聰明。注意梳頭必須每天持之以恆,效果才會顯著。

操作方法:

五指從額頭向後腦勺作梳頭動作

每天10分鐘(每天操作時間不拘)

head.jpg

李凱敏中醫師
二零二一年十二月十九日

shutterstock_1902500689.jpg

農曆十月初三

養生原則

立冬意味著冬天來臨,萬物逐漸凋零,生物的活動趨向休止。

立冬

養生:因人進補 

選擇冬天進補需按個人體質和年齡,根據人體生理規律及中醫養生原則 ,少年重養,中年重調,老年重保,切忌人云亦云盲目進補。
以下介紹一個簡單食療,取中醫以形補形的精神,詳見下面食譜。

運動:偏靜態運動為主

按傳統冬天萬物活動趨向休止,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,身體仍適宜多靜止狀態,養精蓄銳。我們可以在立冬以後在晨光下進行慢步行公園,達到靜心和輕鬆之舒態。

冬休:切記養藏

早睡晚起,日出而作,保證充足睡眠,促進陽氣潛藏,熬夜多耗損陽氣。如果陽氣不能潛藏,寒邪容易侵襲人體,對抗疾病的能力便容易減弱。

養生栗子飯

功效:益氣補脾,補腎壯骨

材料:

五花腩 250g(若喜清淡朋友可以梅頭第一刀代替)

紫洋蔥半個

去殼栗子15粒

白米 二人份量

 

準備:

栗子去衣,煮至八成熟,切成粒狀。
洋蔥切粒,五花腩切成骰子狀。

 

做法:

  1. 五花腩煎出油,鍋內先放少許油

  2. 放薑酒鹽炒香。放洋蔥炒至半透明

  3. 放入切粒栗子加少許豉油、黃糖,燜2分鐘後關火,繼續煮5分鐘

  4. 大米放入電飯煲加入比平時煮飯稍多 的水量,因為栗子吸水,再放入炒好肉、洋蔥和栗子按鍵煮飯完成

vv1jpg.jpg

李凱敏中醫師
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六日

shutterstock_1635705361.jpg

農曆九月十八日

無柿不歡

霜降來臨前夕,辛丑年十月份獅子山下的香港人在兩周內經歷兩個8號颱風和多場狂風暴雨。 在極端天氣下,我們還需要遵從「補冬不如補霜降」的古老智慧嗎?

霜降

未雨綢繆 

中醫古籍《內經·五運行大論》提及「東風生風,風生木」。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有六淫(六種致病原素),風為六淫之首,若風氣過盛則可致病。

風是大自然自然流動的氣,但當與濕邪集合一起,形成風濕之邪氣,侵襲人體就會出現感冒、皮膚痕、關節痛、頭痛及中風等等。大家還記得寒露節氣養生篇,提到生薑泡足小錦囊,此方具驅風、排汗和祛濕功效。養生是一輩子的功課,縱使在極端天氣下、例如颱風來襲前,大家亦應未雨綢繆事先準備好,才可達致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。

「平補」柿和霜降牛肉 

「平補」意思是平緩地補養,亦稱為清補。此強調用飲食來滋養身體達到平衡狀態。在霜降節氣養生則主要以健脾養胃、祛濕和潤肺為原則。

大家可以多吃柿子,它具有潤肺化痰和健脾益胃、預防心血管疾病硬化等功效。霜降牛肉雖然與同節氣無關,霜降吃下霜降牛肉令我回想在日本旅遊時,邊看窗邊雪景邊任雪花油脂滲入每一寸味蕾,溫暖滿足的感覺。牛肉中的油脂有補中益氣、滋養脾胃、強健筋骨的功效,入冬後食用最佳。

 

雖然天氣開始轉冷,大家需留意秋老虎經未退下,天氣還乍寒乍熱不宜大吃大喝,若吃喝盡興過後便可早上飲用(熟)普洱茶調理。

做法:

茶具:推薦使用紫砂茶壺,因有保溫和透氣性。

茶量:一般2-3人以上等茶3-5g,以100度沸水反覆沖泡

 

冲泡方法:

  • 第一泡冼茶

  • 第二泡醒茶

  • 第三泡可開始品飲

普洱茶葉比較耐泡,連續泡6-7次直到茶味轉淡。

 

服用方法:建議早餐後一至兩杯

           

功效:祛濕、健脾和驅寒

註:「秋老虎」即是對立秋或處暑節氣後重新出現短期炎熱天氣的俗稱。「秋老虎」很兇猛的說法,炎熱程度高於盛夏的酷熱。

李凱敏中醫師
二零二一年十月二十二日

shutterstock_1553555048.jpg

農曆九月初三

寒露 「兩不露」

秋季第五個節氣寒露,代表秋天正式結束。2021年的秋天天文台多次發出酷熱天氣警告,今年秋天在街上仍然看到衣著火辣的女士穿著夏季背心、短裙和熱褲,實在有違俗語「白露不露身,寒露不露腳」的秋季養生的原則。

寒露

暖「象拔蚌」 

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以 “寒” 字命名,「寒」意即氣溫比白露較低,「露」一般可理解為地面的露水增多。 大家尤其女士們特別要留意寒從腳入,柔軟有彈性的腿部尤如象拔蚌刺身,在冷氣地方以薄薄圍巾蓋膝保暖,這對因靚之名而忽略腳部保暖的女士尤其重要。(讓饞嘴的筆者想到適當控制溫度對保持刺身肉質鮮嫩的重要。)

大腿是第二心臟 

腿部又有第二心臟之稱,腿部血液回流心臟的過程,必須藉着腿部肌肉和周邊血管的收縮,因此保持腿部溫暖可以確保血液循環正常。腿部若受寒,血液循環亦會減慢,引致感冒、月經問題,嚴重的更會增加扭傷、骨傷等機會。

腿養好,人不老 

古語有云:「樹倒筋先枯,人老腿先衰」,人體老化是從腳開始,要年輕就讓我們善用第二個心臟,從下肢鍛練運動和泡足方開始吧。

八段錦第八式「背後七顛百病消」

  • 功效:通過足跟的上下起落,整個脊柱得到震盪繼而按摩五臟六腑,可達致消除百病。

  • 動作一:兩腿並立;兩個腳筋提起;呼氣頭上頂手向下按;目視前方。

  • 動作二:兩腳腳筋下落,輕震地面;一吸一呼;目視前方。

  • 動作一和動作二為之一組,建議早午晚飯前各做七組。

  • 請持之以恆,效果更佳。

 

簡易版泡腳方法:

  • 海鹽1湯匙

  • 生薑精油3滴

  • 水量浸過小腿高度2/3

  • 水温約38度至42度

  • 每晚熱水泡雙腳15分鐘

 

※功效:加強血液循環雙腳末端,驅寒保暖。

李凱敏中醫師
二零二一年十月七日

shutterstock_1175124814.jpg

農曆八月十八

秋分將至,秋天已過了一半,晝漸短夜漸長,日涼夜寒。 
2021年(辛丑年)由夏天至今持續高溫,
秋分正迎送炎熱和罕見落冰雹的天氣,迎接冬季的來臨。 
秋分這節氣提醒人們樹木花草凋零蕭瑟,逐漸延長的夜晚氣溫亦逐漸下降,陽氣漸收,陰氣漸長。如何在秋分達致防病和平衡身體陰陽狀態?
請看以下為大家介紹秋分「兩防」和養生小錦囊。 

秋分

秋分「兩防」

防感冒 

秋涼未定,暑熱未退,室內冷氣寒邪又易侵襲人體的時候,出汗著涼容易使人感冒。

  • 用手巾抹汗,忽忘加衣(尤其注意頸部和頭部乾爽保暖) 

  • 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1 。中醫理論夜屬陰,越夜寒氣越重,早睡可減少感冒和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。 

1 《四氣調神大論》秋三月,此謂容平,天氣以急,地氣以明,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,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,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,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,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,逆  之則傷肺,冬為飧泄,奉藏者少。 

防「悲秋」 

秋天屬金,對應肺,秋天容易產生悲觀情緒。 肺主控制和調節一身之氣,呼吸若能保持通暢,有助吸入足夠清氣,呼出濁氣,氣通則暢,心情自然舒暢。      

以下介紹呼吸鍛鍊,可幫助我們吐故納新,排除濁氣,身體表現為排汗增加和放屁。詳情請參考以下養生錦囊第二點的呼吸鍛練。

養生錦囊:多戶外活動

  1. 1.秋分宜動不宜靜:多戶外活動,早起吸收日照,秋高氣爽約朋友行山,登高望遠大自然環境,心曠神怡。 夠清氣,呼出濁氣,氣通則暢,心情自然舒暢。      
    2.秋燥傷津:吃柿子、葡萄、梨、木瓜和橙一類生津的水果。
     

  2. 呼吸鍛鍊:呼吸時我們將肋骨嘗試打開,吐氣時往內缩,提升氣感。身體表現為排汗增加和放屁。

動作:雙手朝天

  • 雙手向外展開,感到指尖有麻感覺

  • 感覺氣進入丹田(肚臍下方三指寛位置)

  • 吸氣時,從手指進氣入丹田

  • 吐氣時,從丹田出手指,感覺氣從10個指尖出去。

※早晚各做7次循環感受氣的流動

※效益:  此呼吸鍛鍊,可幫助我們吐故納新,排除濁氣。

李凱敏中醫師
二零二一年九月二十三日

農曆八月初一

踏入立秋後第三個節氣,天氣逐漸轉涼,晨早和晚間溫差頗大。
今年大家明顯感覺到的炎熱長夏屬不正常氣候,在辛丑年夏天三種邪氣
(炎熱、雨水和寒濕 )影響下,加上內因如冷飲煎炸,
人們特別易患感冒或腸道疾病,例如腹瀉、胃脹和便秘等症狀。

白露

時令湯水:

健脾益肺湯水,培土 (脾)生金 (肺)

若再配合有效處方藥物,邪有出路,身體便可達致平衡。

 

材料:

蓮藕 3節、蓮子 10g(去芯 )、乾百合 15g、麥冬 10g、瘦肉 200g、南北杏 10g、川貝(細) 
15g、陳皮 1片

做法: 

  1. 所有材料洗淨。蓮藕去皮,切成塊狀。乾百合洗乾淨後備用。 

  2. 瘦肉氽水後備用。 

  3. 先將六碗水煮滾,再加入瘦肉及其他材料,水滾後轉小火,大約一小時即成。

注意事項:

1. 百合為君藥, 服用多易生痰。

2. 如痰濕型人士, 必須徵詢醫師意見方可服用。

3. 節氣湯水, 不適宜長期服用, 該節氣的15天內可服用1-2次。

養生小錦囊:

“白露勿露身 ”早上建議避免洗澡和洗頭。避免寒濕入侵,頭是諸陽之會,可用熱毛巾敷頭代替洗頭。

白露包頭公仔.jpg

李凱敏中醫師
​二零二一年九月七日

bottom of page